赵佶很生气,他甚至怀疑是崔贵妃用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害死了安妃。
基于这种想法,赵佶把崔贵妃给废为庶人,并打入了冷宫,让曾经在后宫当中很有势力、也很得赵佶宠爱的崔贵妃彻底失势和失宠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别的赵佶的妃嫔,大多都去陕西追赵佶了,崔贵妃因为自己失势了而没有离开东京汴梁城的条件,只能选择和她最小的一个女儿赵串珠一块留在东京汴梁城中。
将才十二岁的赵串珠给李存送去,实在是太缺德了,并不是一个坏人的张邦昌,也不愿意干这种事。
可张邦昌担心他要是不带着赵串珠去见李存,李存可能连话都不让他说,就把他给“卡察”了。
如果真是那样的话,那他张邦昌死得可就太冤枉了。
没办法,张邦昌也只能是选择死贫道不死道友了。
而且,张邦昌估计,李存也不能这么猴急,对才十二岁的赵串珠下手。
当然,因为赵串珠跟她母亲崔贵妃一样,相当高挑儿,李存也有可能将赵串珠误当成十三四岁,甚至是十四五岁。
良心未泯的张邦昌,悠悠地心想:“我得找个机会提醒一下大乾皇帝宁福帝姬的真实年纪,唉,我这是在造孽啊~”
让张邦昌万万没想到的是,听了张邦昌的主意,赵桓竟然眼睛一亮,脱口而出:“朕怎么将串珠给忘了?!”
此言一出口,赵桓就意识到他说错话了。
赵桓连忙向张邦昌看去,就见张邦昌正眼观鼻、鼻观口、口观心,仿佛没有听见他说什么一般。
赵桓暗自点了点头,心道:“这是一个聪明人。”,然后问:“只叫串珠陪你去见大乾皇帝怕是不够罢,不如将金印也带上?”
“金印”是令福帝姬赵金印,她的母亲早亡,母亲的家族也没有什么人,所以,赵佶自己跑了以后,就没有什么人管她了,使得她也没有离开东京汴梁城。
不过赵金印现在才九岁。
所以,听赵桓提议将赵金印也带上,张邦昌都有些傻眼了。
反应了一下,张邦昌忙说:“不必,有宁福帝姬即可。”
赵桓听言,问道:“爱卿确定这足够矣?此事可非同小可。”
“够……罢?”
迟疑了一下,张邦昌犹犹豫豫的又说:“不然叫崔太妃一同过去,就说乃宁福帝姬侍女?”
——也就是,崔氏被赵佶给打入了冷宫,主要此事涉及到了张邦昌的小命,要不然,以张邦昌的胆量,别说打将崔氏送给李存的主意,就连将赵串珠送给李存的主意,他都不敢打,明哲保身,才是他一贯的行事准则。
张邦昌心想:“有崔太妃保护宁福帝姬,应该比我冒险提醒大乾皇帝宁福帝姬的真实年纪有效罢?”
赵桓皱眉:“这……可行?国家大事,断不可儿戏也。”
见赵桓什么都不懂,张邦昌暗叹赵桓活得可真失败,但他嘴上却隐晦的说:“或许比带上令福帝姬更有成效。”
听张邦昌这么说,赵桓也只能将信将疑的同意了。
张邦昌又求赵桓御批,不改变割地议和这个大的战略方针,以保证他们这些在乾军的人的安全。
可赵桓却没有同意。
——在赵桓看来,只要能保住赵氏的江山,只要能保证他自己的小命安全,没有什么人是不可以牺牲的。
赵桓没同意不改变割地议和这个大的战略方针让张邦昌很不安,以至于刚上马,张邦昌就开始恸哭不已——他害怕这是一条不归路,担心自己有去无回。
看到张邦昌如此失魂落魄的样子,前来替赵桓送行的赵构,康慨而又豪爽地对张邦昌说:“少宰此去,乃为国分难解忧,此男子事,不可如此!”
听了赵构此言,张邦昌很惭愧,于是他擦干眼泪,带着崔氏和赵串珠,以及一大堆各种名果、珍膳、御酝,还有珍珠束带十条(每条上面都有北珠二十五颗)、正透飞凤犀腰带十条、花藤匣丝盒十盒、金棱真玉注碗十副、汇盝玉酒杯百只、金托里玳冒盒十盒、细鞍辔十副、乌银间金镀作子架坐十架、琥珀假竹鞭十条、丝稍匣十匣,前去青城拜见李存。
虽然赵桓、张邦昌君臣准备得已经很充分了,可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还是认为,赵宋王朝灭亡只在李存一念之间,仅做出这些补救措施是远远不够的,他们赵宋王朝还应该拿出更大的诚意来表明他们议和的决心。
具体就是,应该让张邦昌持国书割地以和,并给大乾王朝奉上地图;还应该派一批大臣去帮大乾王朝去太原城、中山府城、河间府城和真定府城去招降。
这样才能以实际行动表示出来,他们赵宋王朝议和的决心。
赵桓现在急于拨乱反正,所以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的奏请,他让张邦昌跟李存解释,说此事是姚平仲、杨可胜等宋军将士擅自出兵,朝廷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举动,此事差点破坏了议和,他对此深表歉意,现在他准备派出割地使,帮助大乾王朝割让河北、河东之地,另外他又精心给李存准备了一些小礼物,希望李存笑纳。
张邦昌离开了之后,李邦彦将所有宰执都叫到都堂开会,商量怎么才能挽救赵宋王朝。
几乎所有宰执都认为,在现在这个危若垒卵的形势下,他们赵宋王朝,只有坚决议和,不能有丝毫动摇,才能挽救赵宋王朝。
此时,种师道也在场。
见李邦彦他们仅因为一败,就又被乾军给打破了胆,他出言说道:“兵家有云,出其不意攻其无备。既劫寨已误,不若再遣兵分道而攻之,亦一奇计也。纵然不胜,亦可每日皆以数千人扰之。不出十日,敌人必遁矣。胜负兵家之常,正当再击之耳,何遽丧气乎?”
对于种师道想要再战的建议,李邦彦等宰执完全听不进去。
不仅如此,李邦彦等宰执,还群起而攻之,纷纷数落种师道等武将没事找事,本来他们都已经跟大乾王朝谈好了议和的条件,偏偏来节外生枝,害国害民。
见李邦彦他们这群文人,不懂用兵之道,又性格畏懦,根本不敢再向大乾王朝用兵,种师道也懒得再跟李邦彦他们这些蠢货争辩了,他直接找到赵桓,将他的想法又跟赵桓说了。
谁想,赵桓比李邦彦他们更怂,他对种师道说,当务之急乃保境安民,不该跟大乾王朝争一时、一地得失……
总之,赵桓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,种师道他们肯定打不过乾军,这仗不能再打了。
李邦彦等宰执担心种师道他们再战之心不死,纷纷向赵桓上奏,以种师道“出师败绩,可正典宪”为由,请求罢免种师道的职务。
其实——
谁都知道,姚平仲不是种师道派去袭营的,而是赵桓亲自派去袭营的,并且是刻意绕过种师道的。
而且,说种师道打了败仗更是鬼扯,种师道明明打了胜仗。
可是,真正打了败仗的姚平仲,害怕被种师道以军法斩首,直接就跑了,现在人没准都到华山了。
“罪魁祸首”跑了,赵桓为了推卸责任,便准了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的奏请,罢免了种师道的宣抚使一职,改任种师道为太一宫使。
说穿了,赵桓主张的劫营失败了,必须得有人出来帮屁大点责任都不敢承担的赵桓来承担责任,因此,种师道就成了赵桓的替罪羊。
但就是这样,李邦彦他们这些主张议和的人都还不满足,他们还主张将种师道给绑起来,交给李存处置。
后来,李存听说了此事之后,直接点破赵桓君臣的小把戏:“替罪羊而已,免了罢。”
传话的人不敢跟赵桓君臣这么说,只说:“大乾皇帝认为他处置别国将领不符合礼法,还是由陛下自行处置种老将军为好。”
赵桓到底没有无耻到,将种师道杀了,然后将种师道的脑袋给李存送去的地步。
当然,这可能也是因为,谁都知道,到底谁才是这次夜袭的真的“罪魁祸首”,因此,要是赵桓杀了在西军当中威望极高的种师道,没准会导致西军整体哗变,进而导致赵宋王朝覆灭。
赵桓考虑了很久,最后派亲信内侍给种师道送去一封他亲笔所写的御笔,好好安慰了种师道一番,又赐给种师道一百万缗钱。
等这事的风头过去了一些,赵桓又派吴敏代表他前去探望种师道,并代表他跟种师道说,他很快就会再复用种师道,叫种师道耐心等他一段时间。
种师道听言,长长一叹,然后领旨谢恩……
……
……
祝大家新年快乐,身体健康,万事如意!